搜尋此網誌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105學年度新北市科展工作圈─ 生物科勝利方程式Q&A

    105學年度新北市科展工作圈─
           生物科勝利方程式Q&A
  10617 08:00-12:00  江家豪紀錄
學校:OO中學A
研究材料:渦蟲
研究內容概述:主要研究內容為渦蟲捕食孑孓的行為研究,目前研究成果已知黏液對渦蟲捕食孑孓的過程有重要貢獻,因此想進一步探討黏液的成分。此外,對於部分渦蟲在捕食孑孓後會有死亡的現象也感到好奇。
提問一
我們的實驗是渦蟲捕食行為的延續性實驗,會填寫相關的表件,想請問在新一次的研究中,物種介紹應該佔多少的篇幅較洽當。
斑馬
1. 既然是延續性實驗,基本介紹就可以刪減,甚至是直接註明「詳述於第57屆科展說明書」即可。
2. 比較讓人感興趣的部分是渦蟲在捕食孑孓後死亡的現象,這有可能牽涉演化,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間的策略,這個小現象如果深入去研究就有可能成為大發現。當然也有可能是孑孓在棲地中取食了微生物或其他有機質後代謝產生毒物所造成。
提問二
目前在捕食行為部份我們有準備了口部運動示意圖,會建議我們建立模型嗎?模型跟影片的呈現哪個比較好呢?
斑馬
有的話當然很好,模型可以更清楚的呈現捕食時口部附近的細微構造及其功能。這些細節建議要用高解析度的錄影紀錄後再進行分析,可能會發現一些肉眼不易見,在極短時間內發生的行為,當然這只是猜想及建議。影片的播放可以準備,但其重點較模糊,如果可以用模型來呈現,就更能夠吸引評審的目光跟專注力。
學校:OO中學B
研究材料:渦蟲
研究內容概述:主要研究內容為渦蟲防治孑孓的延續性研究,目的在研究各種變因對渦蟲繁殖的影響,期望能大量繁殖渦蟲,並進行野外的投放。
提問一
會建議我們對投放點的水質進行採樣分析及監測嗎?
斑馬
這個實驗應該是防治用,而不是食用,面對各種有孑孓的環境條件,挑選對環境耐受性高的渦蟲品系才是重點,例如耐高低溫差、耐酸鹼值變化、耐汙染物等,才能夠克服投放點的限制。因此無須另外採集水樣進行分析監控,而是應該在實驗室內操作各種條件變化,篩選出耐受性高的品系,如果成功還可以申請專利。
但這件事情在渦蟲的取得點就需要優先考慮進去,這也是一個矛盾點,但為了能夠真的實用,就必須去找到抗污的品系才行。
學校:OO國小
研究材料:蚯蚓
研究內容概述:因為校內有養蚯蚓,又聽聞有些團體會去購買蚯蚓進行放生,因此想對蚯蚓的行為進行研究。主要想探討蚯蚓是否會尋找食物及是否會因為食物而逃逸形成入侵物種。目前研究想設計迷宮搭配攝影來進行分析。
提問一
因為實驗設計需要攝影設備,應該要去哪裡取得具有自動攝影的器材呢?
斑馬
1. 針對實驗設計的部分,又不是做記憶或相關的行為研究,建議不要設計迷宮,而是利用Y形管的概念,設計不同的路徑及食物供蚯蚓選擇即可。而蚯蚓的移動可能也不是因為食物,而是環境土壤的種類或顆粒大小,可以進行測試。
2. 至於攝影器材的部分,在一般販售監視器的店家應該都有,且價格應該不會太昂貴。
提問二
蚯蚓有負趨光性,但攝影過程可能需要有光線,怕會對實驗造成影響該如何克服?
斑馬
1. 攝影如果是使用紅光的話應該就影響不大。
2. 另外建議,因為出發點是擔心放生的蚯蚓成為入侵的外來種,可能會有排擠本土蚯蚓的情形,因此實驗的目的可以更聚焦在這部分。例如:外來種蚯蚓糞便是否對本土種造成忌避的現象、外來種和本土種相較下取食速度是否更快等,以凸顯外來蚯蚓的危害,因此建議可以增加此一子題,更能跟放生這件事情做連結。
提問三
目前有發現這種外來蚯蚓多在表層活動。
斑馬
那就更糟了。代表此種蚯蚓會優先吃光土壤表層的有機質,還不會深入土壤底層進行翻土,活化土壤。另一種可能,就是這種蚯蚓並不懼光。
學校:OO國小
研究材料:胡蘿蔔
研究內容概述:主要是觀察到種在菜槽中的胡蘿蔔都長不大,因此想探討空間是否影響了胡蘿蔔的生長,另外也試著自製液肥來跟一般市售的液肥進行效果比較。
提問一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有分為兩組實驗,但有些小苗被同學拔掉,需要重種或是做紀錄嗎?另外就是目前為止看起來是沒有差別的,那還要把結果呈現出來嗎?
斑馬
1. 既然被拔了就不要浪費,可以記錄下來作為中間資料,如此一來就可以知道整個生長曲線的資料,所以應該要感謝拔的同學才對。你們也可以過段時間再拔一次,這樣連同最後一次就會有三個資料可以製作曲線,但你們種的數量不夠多,所以我建議你們可以一次拔3株取平均,當然,如果可以拔10株以上更好。
2. 實驗結果要看到最後,並且不論是否有顯著差異都要呈現出來。
提問二
我們實驗的設計,在盆子中間有放寶特瓶,太陽照射下是否有可能釋放塑化劑?需要做檢測嗎?
斑馬
1. 這個實驗的目的應該不是為了種植更高食用品質的胡蘿蔔,所以塑化劑部分應該不用特別去做檢測。
2. 如果是要做為改善食用品質的話,那可以改用其他類似的替代品,因為重點是證明壓力的效果是存在的。
提問三
我們市售的液肥是1011月的時候做的,而自製液肥是用果皮跟糖在8月的時候做的,這樣會不會影響實驗結果?需不需要再討論的部分呈現出來?
斑馬
有沒有影響無法得知,可能需要另外設計實驗去驗證,但如果不是實驗的重點,可以在討論中呈現就好。
學校:OO國小
研究材料:擊鉤蝦
研究內容概述:我們的實驗材料是擊鉤蝦,採集地點是新庄子跟風芝門,採集後飼養在飼養箱中,以沙子、枯木及石頭布置,模擬牠的原生環境。我們的研究重點有:1.擊鉤蝦是否會游泳?2.擊鉤蝦喜歡在沙子還是水裡活動?3.擊鉤蝦如果會游泳,可以游多久?4.擊鉤蝦食物來源是什麼?另外還想延伸研究牠的跳躍及挖洞行為。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得到的結果是擊鉤蝦會游泳,但喜歡在沙子裡活動,真的游泳時大概只能撐11.5分鐘,而食物的部分目前什麼都吃,還特別偏好吃衛生紙。
提問一
為了研究挖洞行為,我們用大小飼養箱設計了一個裝置,這個方法可行嗎?
斑馬
1. 實驗裝置設計可以試試看,但挖洞行為須考慮到沙子的厚度跟範圍。
2. 必須思考這個研究的賣點是什麼?除了比較少人做之外,有沒有什麼讓人驚豔的賣點?
3. 擊鉤蝦是生活在高潮線附近的生物,這個地方食物有限,我們可以推測牠可能是非常有效率的消費者,所以才會什麼東西都吃,應該朝這個方向思考。但目前看來採集地的一些動物屍體都沒有擊鉤蝦的出現,反而都是在海藻內找到牠,這幾乎可以確定牠是植食性的動物。
4. 另外有提到游泳只能撐很短的時間,所以我強烈懷疑牠的呼吸器官已經特化,或是位置已經轉移,導致牠在水中無法呼吸,這也可以從牠喜歡在沙子裡活動而非水裡看出一些端倪。建議你們可以把題目就訂為:再也回不去了。把重點放在從水域移動到陸域的一些演化適應研究。
提問二
在採集過程中我們發現太髒的地方找不到擊鉤蝦,所以是不是有可能可以把擊鉤蝦發展為一種環境汙染指標?
斑馬
汙染指標當然是一個可能的方向,但這樣題目就變得過於發散了,也許可以將這樣的調查作為前測,往後再進行延續性的實驗。









簡報建議
1. 許多研究作品中忽略了實驗需要有重複及再現性,這可以強調。
2. 統計應該怎麼做,數據要怎麼處理才會漂亮。
3. 文獻查詢的方法及管道。
4. 生物繪圖。
5. 採集生物的注意事項及倫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